第(3/3)页 洪承畴闻言先是一愣,脸上瞬间露出满是疑惑与不解的神情。 他完全没有料到朱慈烺会这么问。 反应过来后,他赶忙连声说道: “够了够了!” 一千三百万两白银,怎么着也够了! 然而朱慈烺却轻轻摇了摇头,语气坚定地说道: “可是本宫觉得不够!不如这样,再追加两百万两银子如何?” “不过这笔银子并非用于发放赏银,而是专门用来改善辽东将士和军户的生活条件,包括医疗保障、食物供给以及住宿环境。” “这笔钱本宫会派遣专人负责管理,每一笔花销都要详细登记在册,到了年底送至京城接受查阅审批。” “若账目无误,往后每年除了固定的军饷之外,都会额外拨付两百万两银子给辽东。” 此言一出,在场众人皆惊得目瞪口呆,屋内甚至响起一阵轻微的抽气声。 要知道他们本以为接下来肯定是要缩减开支的,怎么着也得少个两三百万两银子。 结果没想到非但一文钱不缩减,反倒是要追加两百万两,而且这追加的两百万两以后年年都有! 一瞬间,众人心中不禁泛起嘀咕: 太子爷莫不是疯了? 然而,一些被特意允许参与进来的武将,此时心中却满是感动。 他们深知辽东将士们多年来风餐露宿,出生入死,生活条件异常艰苦。 如今太子爷如此体恤他们,愿意花费重金改善他们的生活,在他们眼中,太子爷实乃圣君啊! 一时间,他们心中不由得涌起一股暖流,对朱慈烺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与此同时,等到众人回过神来之后,又将目光投向了崇祯。 在他们看来,如此重大的决策,最终还是得崇祯点头应允才行。 而崇祯同样被朱慈烺的话给震惊到了,眼神中满是惊讶。 但他很快还是冷静了下来。 随即转念一想,朱慈烺可是真武大帝转世,能凭空变出银子来,这么点钱对他而言还真不算什么。 而且辽东将士们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确实也付出了太多太多,多给他们一些银子改善生活,也在情理之中。 想到这里,崇祯这才点了点头道: “就按太子说的办吧!” 洪承畴见状再无一丝犹豫,赶忙应道: “臣尊旨!” 接着又带头奉承道: “陛下圣明、太子殿下圣明,如此爱戴臣民和将士,此乃大明之福啊!” 说罢,便‘扑通’一声跪了下去。 紧接着,其他人也纷纷跪地,齐声高呼万岁。 这一幕让崇祯心中很是受用。 不过有一点崇祯想错了,那就是这笔银子朱慈烺可没打算从系统商店购买! 因为要是这样的话,根本没法向众人解释这笔银子是从哪来的。 毕竟哪有人打仗还随身携带几千万两银子的? 这笔银子还是得从京城运来! 不过他也没打算全部从内帑支出,而是计划内帑和户部各承担一半。 他知道户部肯定不愿意出这笔钱,但不愿意归不愿意,该出还是得出的! 毕竟好不容易打了这么一场大胜仗,若是在抚恤和赏银一事上推诿,那无疑是得罪全天下的武将! 若是因此引发武将们的不满,影响到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那可就麻烦了! 不多时,捷报以及相关圣旨准备妥当后,便交由锦衣卫送往京师。 忙完这一切之后,朱慈烺随即挥手让众人退下,因为他还有别的事情要单独和崇祯商量。 一时间,屋内就只剩下了他和崇祯二人。 崇祯心中明白朱慈烺定有要事相商,便主动问道: “有什么话就直说吧,朕无有不允。” 话一出口,连他自己都觉得有些好笑。 毕竟现在这种时候,他允不允的其实已经不重要了。 朱慈烺也不在意这些小事,而是开始说起了正事: “父皇,儿臣想要和你商议一下关于武将战后封赏的事情。” 崇祯听到这话微微皱眉,心中有些纳闷。 “刚才不是说过了吗,那一千五百万银子就包括将士的封赏啊。” 朱慈烺摇了摇头,耐心解释道: “儿臣说的不是钱,而是官职,或者更确切的说是爵位!” 崇祯一听这话,顿时来了精神,眼中闪过一丝差异,追问道: “你想怎么办?” 其实崇祯早已知晓朱慈烺追封两位战死的总兵为侯爵的事情,不过他并未太过在意。 毕竟这两人确实都是为国战死的,追封个侯爵也算是对他们的奖励,无伤大雅。 可如今见朱慈烺似乎还打算封更多爵位,崇祯便不得不慎重考虑了。 毕竟大明对于爵位的管控向来严格,爵位代表着身份和荣耀,可不能像大白菜一样随意封赏,否则将会扰乱朝廷的秩序,引发诸多不必要的麻烦。 紧接着,朱慈烺缓缓说道: “父皇您也知道,大明历经三百年,那些勋贵们早已腐朽不堪,整日只知贪图享乐,不思进取。” “以后指望他们打仗,恐怕大明真的就要亡国了。” “所以我们急需为大明注入新的勋贵力量,同时也能让那些老勋贵们感受到危机,从而迫使他们做出改变。” 不得不说,朱慈烺的这番话崇祯还是深以为然的,不禁重重地点了点头。 其实他也早对那些尸位素餐的勋贵看不顺眼了! 这些勋贵们仗着祖上的功劳,在朝廷中占据高位,却不为国家和百姓做任何实事,实在是令人气愤! 确实是该强行让他们做出改变了!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