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紧接着,就在倪元璐和李邦华以为这件事情已尘埃落定之时,朱慈烺却突然再次开口问道: “两位可知如今这市面上,一斤煤炭多少钱?” 倪元璐和李邦华听到这话,瞬间面面相觑。 因为他们还真不知道煤炭的价格。 一来是他们身处高位,根本不需要理会这样的小事儿,二来则是关于煤炭的开采和售卖一直以来都是工部的事情。 想到这里,二人只得硬着头皮说道: “启禀殿下,老臣不知,因为此事归于工部管理!” 朱慈烺点了点头,也并没有在意。 随后又道: “算了,这件事情本宫会找工部尚书商议,二位就不用管了,今日回去之后,便开始筹备将棉花运往辽东和九边一事儿吧!” 倪元璐和李邦华赶忙再次拱手道: “殿下放心,臣回去之后马上处理此事!” 朱慈烺不再多言,只是挥了挥手,示意两位老臣离开。 随即,倪元璐和李邦华二人便离开了。 出了宫殿之后,两人下意识地相视一望,眼神交汇的瞬间,像是有默契的火花闪过,旋即竟不约而同地笑了出来。 笑声在宫殿外的廊道中轻轻回荡,带着几分释怀与轻松。 其实细细想来,他们之间本就没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更谈不上深仇大恨。 之前那场关于棉花的激烈争论,也不过是因为各自所处立场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有别罢了。 李邦华所考虑的,是边疆安稳这等大事,他知道将士们在严寒的冬日里若没有足够的棉花保暖,顺利过冬便成了奢望。 一个冬天下来,若因寒冷死伤人数过多的话,军心必定动摇。 这对大明的边防而言,无疑是巨大的隐患。 而倪元璐考虑的则是京城内部的安稳,毕竟边军过冬重要,但是京营以及京城周边的驻军过冬同样重要。 简单来说,他们的观点都有着充分的合理性,同样都是一心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 随后,只见李邦华微微欠身,神色诚恳地说道: “倪大人,方才在下言辞冒昧,还望见谅。” 倪元璐连忙摆了摆手,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回应道: “李大人客气了,此前在下也有诸多考虑不周的地方,还望李大人莫要介怀。” 说着,两人又是释怀一笑。 随即,李邦华忍不住轻轻叹了口气,神色间带着些许感慨说道: “真是未曾想到,棉花这般棘手的难题,竟被太子殿下如此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倪元璐闻言,心中亦是泛起层层波澜。 他微微颔首,眼中满是钦佩之色道: “是啊,要知道之前我为了此事也是绞尽脑汁,思索了许久却始终想不出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 “没想到太子殿下三言两语,便将这复杂的问题给解决了。” “不得不说,这位太子殿下的聪明才智,实乃我生平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倪元璐说着,思绪仿佛又飘回到之前朱慈烺关于改革商税以及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等一系列举措上。 这所有的事情迭加在一起,让他对朱慈烺的佩服之情愈发深厚,只觉得这位年轻的太子实在是太聪慧了! 一旁的李邦华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他瞬间联想到之前那道将他从南京调到京城来的圣旨,心中不由得暗自思量了起来。 在这之前,他一直觉得那道圣旨应该是崇祯下的。 可现在细细想来,那道圣旨恐怕多半不是崇祯皇帝下的,而是出自朱慈烺之手。 因为按照常理,若是崇祯皇帝下的圣旨,他到京城之后,崇祯必定会单独召见他,商议诸多事宜。 然而,他来到京城都快半年了,崇祯却从未单独召见过他一次。 这足以说明在这件事情上,崇祯一开始并不知晓。 李邦华想着,脊背不禁微微发凉。 一个太子,居然能在皇帝不知情的情况下,将一位南京的兵部尚书调动到京城任职,这其中到底有着怎样的深意? 李邦华实在不敢再深入想下去了。 因为要是再想下去的话,那可就跟造反扯上关系了. 不过好在如今大明的局势一片向好,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大明中兴或许指日可待! 想到此处,李邦华的神色又缓和了许多。 随即,二人一边交谈着,一边笑着渐行渐远,身影逐渐消失在廊道的尽头。 与此同时,宫殿内,朱慈烺也正在思考着一些事情。 片刻后,他唤来马宝,叮嘱道: “你即刻前往工部,传本宫口谕,让工部尚书周士朴前来见本宫。” 顿了顿,又继续说道: “你去了之后,提前跟他通个气,就说本宫想要询问关于煤炭的事情,让他提前做好准备。” 马宝听到这话,赶忙答应道: “太子爷放心,奴婢一定把话带到!” 说完这话,马宝随后像一阵风似的一溜烟地离开了。 在等待工部尚书周士朴到来的这段时间里,朱慈烺并没有闲着。 而是信步走到御案前,然后直接坐了下来。 御案之上,笔墨纸砚摆放得整整齐齐,朱慈烺随手扯过一张宣纸摆放在了桌上。 接着他又拿起毛笔,将笔尖缓缓蘸入墨汁之中。 稍作思索之后,朱慈烺的脑海中逐渐浮现出那几样物品的模样,随即,他的手腕微微用力,开始在宣纸上挥毫作画。 不多时,他笔下的东西逐渐成型。 仔细看去,赫然便是三样东西。 其中一个,是后世常见的蜂窝煤炉子,炉子的轮廓线条流畅,炉口、炉身、炉腿等部位都被朱慈烺细致地描绘了出来。 旁边还详细写明了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还有一个,是制作蜂窝煤的模具,上面的模孔大小均匀,排列整齐。 至于最后一个,则是夹蜂窝煤的专用夹子。 没错,现在朱慈烺是打算制作蜂窝煤了。 他心里十分清楚,想要让百姓们顺利熬过冬天,仅仅依靠穿暖是远远不够的,做好取暖的措施同样至关重要。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