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为首的两人并未乘轿,而是各自骑着一匹马。 其中一位身着一袭锦袍,腰间带着一条镶嵌着璀璨宝石的玉带,整个人显得尊贵异常。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从陕西赶来京城的秦王朱存极。 此刻,他稳稳地端坐在一匹高大健壮的枣红马上,身姿挺拔如松,然而目光却紧紧锁在那高大巍峨、气势磅礴的城门之上。 眼神中满是凝重与不安。 自接到圣旨的那一刻起,他的心便如被一块沉甸甸的巨石狠狠压住,再未得到片刻安宁。 因为他深知此事无比重大,很有可能涉及到秦王一脉未来的命运。 无数的猜测与担忧,沉甸甸地笼罩在他的心头,怎么也挥散不去。 至于他身边的另一人,却并非出自秦王一脉,而来自甘肃兰州的肃王朱识鋐。 肃王朱识鋐今年也不过四十来岁,面容却清瘦得如同秋日里的枯枝,颧骨微微凸起,更衬得整张脸愈发消瘦,眼神中透着几分拘谨与局促。 他身着一件样式极为简单、质地普通得近乎朴素的长袍,倒是和一旁的秦王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其实按常理来讲,秦王的封地在陕西,而肃王的封地在甘肃,他们是不可能一起进京的。 而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还是因为肃王实在是太穷了! 护卫没几个不说,就连宗室子弟更是少的可怜。 这次接到朝廷进京的命令,他满心都是担心,因为他知道此行不仅路途遥远、还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危险。 毕竟农民军屠杀大明宗室的事情他还是知道的,万一在路上不小心遇到农民军,然后被杀的话那可就完蛋了! 所以想来想去,他决定给远在陕西的秦王朱存极写封信,希望秦王能和他一起进京。 在肃王朱识鋐看来,秦王一脉已经在陕西繁衍快三百年了,不说富可敌国,但肯定也是富得流油,护卫怎么着也比他多,和秦王一起进京的话,安全方面肯定是有保障的。 秦王朱存极念着同宗的情谊,又看肃王确实处境艰难,就答应了和他一起走。 于是,等到肃王朱识鋐带着宗室自己来到西安之后,他们这才从西安出发。 一路上翻山越岭,经过山西、河北,总算是来到了京城。 他们这次一共带来三千多宗室子弟,因为普通的宗室子弟是不能进京的,所以就被安排在了城外。 只有秦王朱存极和肃王朱识鋐带着数十位郡王,在锦衣卫的带领下进了京城。 而且至此,所有的还活着的大明藩王都来到了京城。 负责接待他们的锦衣卫带着秦王一行人,沿着京城宽阔又干净的街道,直接往临时安排的王府而去。 一路上,秦王朱存极和肃王朱识鋐时不时的就被京城的热闹景象给吸引住了目光。 只见街边的店铺一家挨着一家,各种招牌在微风里轻轻晃悠。 店里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睛都看不过来。 叫卖声一阵接着一阵,行人多得挤来挤去,到处都是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的景象。 这和他们各自的封地比起来,简直就是两个世界。 不过想想也是,他们的封地最多也就是几万人、十几万人,而这京城可是足足有一百二十万人,这人数可是差了十倍之多! 不多时,众人便来到了一座硕大的王府面前。 这座王府虽然并非新建,但也修缮得颇为齐整,朱红色的大门庄严肃穆,门前的石狮子威风凛凛,彰显出皇家的威严。 这是为肃王朱识鋐准备的王府。 而在距离此处不过数里之外的地方还有一座差不多的王府,是为秦王朱存极准备的。 两位王爷刚一安顿下来,锦衣卫便送来了至今为止所有的《大明日报》。 秦王朱存极之前在封地时,曾偶然见过这份报纸,因此并不感到新奇。 但同行的一些郡王从未接触过,因此拿到报纸后,他们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脸上写满了好奇,迫不及待地坐下来仔细研读起来。 看着这些郡王们专注的模样,秦王朱存极心中泛起一丝感慨。 这些年轻的宗室子弟,对京城的一切都充满了新鲜感,可他们哪里知道,这京城之中暗藏的波涛汹涌,犹如平静湖面下潜藏的汹涌暗流,远非他们所能想象。 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暗流吞噬!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便来到了晚上。 赶了一天的路,秦王朱存极也是有些累了,正打算早点休息的时候,突然一名仆人走了进来。 “王爷,外面有人求见,说是其他几位王爷派来的,邀请您前去赴宴,要为您接风洗尘。” 仆人说着,恭敬的递来了一张帖子。 秦王听到这话先是一愣,随即心中大惊。 要知道在这京城之中,藩王们私下相聚,这可是犯了朝廷大忌,这不是自寻死路吗? 秦王并没有直接答应,而是伸手接过了仆人递来的帖子,打开一看,果然是其他几位藩王的帖子。 可这就让秦王更加疑惑了,按理说这些藩王应该也明白藩王不可私交的道理,怎么会这么明目张胆的邀请他去参加宴会呢? 仆人见秦王眉头紧皱,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忍不住开口说道: “王爷,刚才那送帖子的人说了,陛下曾经下过一道圣旨,允许他们这些进京的藩王私下会面,在我们来到京城之前,其他的几位藩王都已经见过面了。” “除此之外,那人还说了,自藩王进京之后,一举一动都在陛下的掌控之中,因此也不必担心陛下会心生猜忌。” 秦王听后,这才松了一口气,但心中仍不免觉得荒唐。 不过他最终还是打算去赴宴,毕竟其他几位藩王都已经相互见过面了,怎么少得了他呢? 简单的收拾了一番之后,秦王这才怀着复杂的心情前往赴宴地点。 宴会的地点同样是在一座王府之内。 只见宴会厅内烛火摇曳,数十盏造型古朴的宫灯高悬,灯罩上绘着花鸟鱼虫,昏黄暖光透过灯罩洒下,将整个大厅映照得影影绰绰。 灯光所及之处,一张巨大的雕花圆桌摆放着最中央的地方,桌上摆满了珍馐美馔。 秦王刚一出现,屋内等候的十来位藩王便迎了上来,然后各自简单的做起了自我介绍。 没办法,他们要是不介绍的话,秦王都不知道他们的名字。 明朝到了这个时候,幸存的藩王其实已经不多了,大概也就只有这么十几个了。 他们分别是秦王朱存极、肃王朱识鋐、晋王朱求桂、代王朱传、桂王朱由榔、鲁王朱以海、淮王朱常清、潞王朱常淓、楚王朱华奎、蜀王朱至澍、瑞王朱常浩,以及刚刚被恢复藩王身份的唐王朱聿键。 至于其他藩王,大多数都死在了李自成和张献忠手里。 按理来说就算藩王死了,他们的爵位也应该由后代继承才对,但要知道李自成和张献忠对待这些藩王可是一直秉承着赶尽杀绝的念头。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