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小不点被绑架到缅北!大哥苏武重伤!(三章合一)-《入伍被叫三爷爷?司令为我颁军功》


    第(1/3)页

    接下来的日子,苏寒每周两次的讲座或案例分析,他准备得充分而精炼,总能结合最新的国际战例和东西方军事理论,提出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让听课的学员们大呼过瘾,甚至吸引了不少原本对他抱有偏见的教官前来旁听。

    他与拉尔森等人的“恩怨”似乎也因那场演练而暂时画上了休止符。

    至少在公开场合,拉尔森等人见到他时,眼神中虽仍有复杂,但挑衅已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面对强大对手不得不服的沉寂。

    将主要精力从教学和应付挑战中解放出来后,苏寒开始了自己如饥似渴的“充电”之旅。

    他向西点校方提交了一份详尽的课程旁听申请。

    范围涵盖了战略研究、战役指挥、军事历史、后勤管理、网络中心战、无人系统应用、太空军事化等多个领域。

    他的申请合情合理,符合其“军事观察员”的身份,很快得到了批准。

    于是,在西点各个权威教授和资深教官的课堂上,开始频繁出现一个穿着华夏军装、坐姿笔挺、神情专注的年轻身影。

    在白发苍苍的战略学泰斗安德森教授的《全球战略格局演变》课上,他凝神倾听关于鹰酱“印太战略”深层逻辑与潜在风险的剖析。

    与教授就“边缘地带理论”在现代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

    其视角之新颖、论据之扎实,让安德森教授都为之侧目。

    在中年悍将、曾参与多次实战的卡特中校的《联合战役指挥》模拟推演室,他作为旁听者,却能在关键时刻一针见血地指出推演方在兵种协同、信息共享方面的致命疏漏。

    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对联合作战本质的理解,让卡特中校私下对同僚感叹:“那家伙的脑袋里仿佛装着一台超级计算机,而且是最懂战争的那一种。”

    在网络战专家西蒙斯博士的前沿讲座上,他认真记录着关于数据链安全、AI赋能指挥系统、以及网络心理战的最新研究成果。

    并结合华夏古代“攻心为上”的思想,提出了几个令西蒙斯博士都陷入沉思的假设性命题。

    他听课极其专注,笔记做得条理清晰。

    他不仅听,更在思考,在消化,在对比。

    他将鹰酱最前沿的军事思想、作战理念与华夏的军事理论、自身的实战经验进行碰撞、融合。

    试图找出其中的优劣得失,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除了课堂,西点那座藏书浩如烟海的图书馆,成了苏寒的另一个主战场。

    他拥有极高的阅览权限,可以接触到大量不对外公开的军事期刊、内部研究报告、历史档案乃至部分他国军队的装备与战术分析资料。

    他像一块巨大的海绵,贪婪地吸收着一切有价值的信息。

    他系统研读了从马汉的《海权论》到现代“空海一体战”、“多域战”的理论演进。

    分析了鹰酱自海湾战争以来历次主要军事行动的得失。

    重点研究了其后勤保障体系、军官培养模式、以及技术研发与军事应用的转化机制。

    他尤其关注外军,特别是潜在对手的作战思想、编制特点和装备发展。

    图书馆中那些由鹰酱情报部门和智库撰写的,关于华夏军力发展的分析报告,他更是重点翻阅。

    他以一种独特的“旁观者”视角,审视着对手如何看待和评估自己的国家。

    从中既能发现一些值得警惕的敏锐观察,也能看到许多因意识形态和思维定式导致的误判与偏见。

    这些,对未来打造“蓝军”极具参考价值。

    他的阅读速度极快,理解力超群。

    往往能透过文字表面,捕捉到背后隐藏的战略意图和文化逻辑。

    连图书馆的管理员都记住了这个几乎每天都来,一坐就是数小时,面前堆满厚重军事典籍的华夏年轻校官。

    这种高强度的学习和思考,几乎占据了苏寒所有的课余时间。

    他宿舍的灯光常常亮至深夜。

    桌上铺满了地图、笔记和各类资料。

    他在用自己的方式,深入这座世界著名军事学府的“心脏”。

    汲取着其百余年积淀的军事智慧。

    同时也用自己独特的眼光,解剖着其内在的肌理与脉络。

    这个过程,是孤独的,也是充实的。

    他就像一名深入敌后的侦察兵。

    冷静地记录着所见所闻。

    分析着强弱虚实。

    将所有信息一点点内化为自己知识体系和战略视野的一部分。

    不过,苏寒在西点的日子并非全然风平浪静。

    尽管拉尔森等人明面上的挑战已然偃旗息鼓。

    但一种更深层次、更无形理念碰撞,却在他与西点某些精英教官和战略研究者之间悄然展开。

    这种碰撞,不再局限于战术棋盘上的胜负。

    而是上升到了军事哲学、战争伦理和未来战争形态认知的层面。

    时光荏苒,三个月的光阴转瞬即逝。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