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朝鲜省-《大明开局就登基》
            
            
            
                
    第(1/3)页
    京师
    早朝之上,大臣都发现今天皇上的气色不错,脸上一直带着微笑。
    三路大军连战连捷,国内的改革,也在顺利进行,反对的藩王被他大大剥削一番,朱由检当然很开心。
    今天又收到一个让他更加开心的消息,朝鲜的东掳鞑子不但被全歼,朝鲜王朝还决定撤销国号,让朝鲜变成大明的一个省。
    朱由检在龙椅上一坐,近侍太监立即叫道:
    “有本早奏,无本退朝。”
    近侍太监话音刚落,礼部尚书范景文,手捧象牙板出班奏本:
    “陛下,臣有本奏。”
    朱由检点点头:
    “准奏。”
    “谢陛下,大明科考本应在今年举行会试,但因为流寇四下作乱,会试一直拖到现在,仍然没有进行,在反腐倡廉之后,一批官员被斩杀,现在正值大明用人之际,臣请求陛下下旨重启会试。”
    明代科举制度
    通过科举考试的组织形式来表达其制度内容,这种表达方式最突出的表征是明代三级考试。
    即乡试、会试、殿试的详密措施与八股取士的模式化要求,乡试时间除个别情况外,基本上是三年一开科。
    乡试从一开始即明确了各地的名额,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名额分配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乡试地域纷争情况的出现。
    在乡试结束后,便进入了科举的第二级考试,即会试阶段,地点设在京师,又因为在春天举行,故又称其为“春闱
    殿试,是三级科举考试中的最后一级,也称廷试,即由皇帝在殿廷之上亲自策问考生,并决定一甲进士前三名名次等的考试方式。
    考试内容,相比较于前两场考试要简单得多,只考策一道,殿试取录的进士其地位尊显,是明代殿试的一个突出特点。
    明代“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与官”一代名臣张居正,从小便是远近闻名的神童,12岁考中秀才,23岁中进士。
    明朝政府以八股文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文体,从主观动机上说,也有从考试学的角度来统一标准的认识。
    今人称之为标准化考试,是有一定道理的,它有利于大规模公开考试的阅卷和评判,同时也有考察应试士子的文字能力和行文语言水平的目的。
    作为大规模的全国统一考试,明代科举制度创造了一个极佳的范例。
    第(1/3)页